国庆长假还没结束,尤大大就把Vue3源码给放了出来,还能不能好好让人好好放个假😨,目前的版本还是 Pre-Alpha
,只是大概完成了核心的功能,还不太完整,源码地址:Vue-next, 而正式版本可能要明年才发布了,于是放假回来,便第一时间clone了源码,生啃了起来,还别说,真香~~~😂
源码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清晰,相比较于Vue2.x做了比较大的调整,代码话说98%都是用ts编写,所以看源码还需要大概了解ts的一些知识。而在还没发布Vue3源码之前,官方也已经给出了 Vue Composition API RFC,可以初步了解Vue3的一些写法和特性,这两天花了些时间大概看了下数据响应部分(网上已经有大佬给出了调试技巧)
熟悉 Vue2.x
的童鞋应该知道,其数据响应是基于 ES5
的API Object.defineProperty
来操作属性的 getter/setter
实现的,本身API存在一些不足:比如对于数组,不能通过数组下标来观测其变化,也不能观测数组长度length的变化,为此对数组7个原生方法做了拦截处理实现对数组的观测。对于对象,由于defineProperty的局限性,Vue2.x
不能检测对象属性的添加或删除。
为了优化解决这些不足,更好的实现方式是通过 ES6
提供的 Proxy
对象。
Vue3
就是基于 Proxy
对其数据响应系统进行了重写,现在这部分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配合其他框架使用。数据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:初始化阶段 --> 依赖收集阶段 --> 数据响应阶段
Proxy代理须知
用 Proxy
做代理时,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问题:
1、Proxy
代理是如何对其 trap
进行处理来实现数据响应的?也就是其 get/set
里面是如何做拦截处理(其实这里的trap默认行为可以通过 Reflect
来返回,Reflect
对象的方法与 Proxy
对象的方法一一对应,只要是 Proxy
对象的方法,就能在 Reflect
对象上找到对应的方法。这就让 Proxy
对象可以方便地调用对应的 Reflect
方法,完成默认行为,作为修改行为的基础。这里具体可以查看阮大神的ES6入门)
2、Proxy
代理的对象只能代理到第一层,当代理的对象多层嵌套时,那么对象内部的深度监测需要如何去实现?
3、当代理对象是数组时,比如push操作会触发多次 get/set
,因为push操作除了增加数组的数据项之外,也会引发数组本身其他相关属性的改变,因此会多次触发 get/set
,那么要如何解决呢?
4、Proxy
不能对基本类型数据进行代理,那Vue3是通过什么实现基本类型数据的响应的?在Vue3中,通ts自定义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Ref
,对于此类型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ts基础,而基本类型数据就是通过它的转化变成了可响应式,具体如何实现后面我们再来分析,这里先不做解释了。
下面我们会稍微分析下 Vue3 针对这几个问题做了哪些优化处理。
初始化阶段
初始化过程相对比较简单,通过 reactive()
方法将数据转化成 Proxy
对象,这里注意一个比较重要的对象 targetMap
,它在依赖收集阶段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,具体下面会有分析。
1 |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(target: object) { |
Vue3 如何进行深度观测的?先看下面这段代码
1 | let data = { x: {y: {z: 1 } } } |
上面代码我们可以知道 Proxy
只会代理一层,因为这里只是触发了一次最外层属性 x
的 get
,而重新赋值的其内部属性 y
,此时 set
并没有被触发,所以改变内部属性是不会监测到的。继续看,Reflect.get返回的结果正是 target
的内层结构,此时p.x.y
的值也已经变成 2
了,我们可以判断当前 Reflect.get
返回的值是否为 object
,若是则再通过 reactive
做代理,这样就达到了深度观测的目的了。
Vue3实现过程具体我们可以看下面源码:
1 | function createGetter(isReadonly: boolean) { |
依赖收集阶段
所谓的依赖在Vue3可简单理解为各种 effect
响应式函数,其中包括了属性依赖的 effect
,计算属性 computedEffect
以及组件视图的 componentEffect
1、在视图挂载渲染时会执行一个 componentEffect
,触发相关数据属性getter操作来完成视图依赖收集。
2、effect
函数执行也会触发相关属性的getter操作,此时操作了某个属性的 effect
也会被该属性对应进行收集(注意这里的属性是可观测的)。
之所以说是响应式的,是因为effect方法回调中关联了被观测的数据属性,而effect一般是立即执行的,此时触发了该属性的 getter
,进行依赖收集,当该属性触发 setter
时,便会触发执行收集的依赖。另外,这里每次effect执行时,当前的effect会被压入一个名为 activeReactiveEffectStack
的栈中,是在依赖收集的时候使用。
1 | export function effect( |
开头说过 targetMap
对象在依赖收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看源码我们大概知道了,它维护了一个依赖收集的关系表,targetMap
是一个 WeakMap
,其 key
值是当前被代理的对象 target
,而 value
则是该对象所对应的 depsMap
,它是一个 Map
,key
值为触发 getter
时的属性值,而 value
值则是触发过该属性值所对应的各个 effect
。
故 targetMap
的关系映射可以看成 target --> key --> effect
,可以看出 target
被观测后,其属性 key
在被触发 getter
操作时,收集了所依赖的 effect
,可以说 targetMap
是Vue3进行依赖收集的一个核心对象。
响应阶段
当触发属性 setter
时,通过 trigger
函数会执行属性对应收集的 effects
,也包括 computedEffects
,此时通过 scheduleRun
逐个调用 effect
,最后完成视图更新。
上面我们讲过监测数组的时候可能触发多次 get/set
, 那么如何防止触发多次的呢?先看Vue3的源码(简写省略了部分代码):
1 | // setter操作触发响应 |
由源码我们可以分析出:1、判断key是否为当前被代理对象target自身属性; 2、判断旧值与新值是否相等。只有这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满足,才有可能执行 trigger
。
怎么理解呢,我们举个🌰,可以实现一个小的 reactive
方法来做数据代理,代码如下:
1 | function hasOwn(val, key) { |
state.push(‘c’)
会触发两次 set
,一次是push的值 c
,一次是 length
属性设置。
1、设置值 c
时,新增了索引 key
为 2,target
是原始的代理对象 [‘a’, ‘c’]
,这是一个 add
操作, 故 hasOwn(target, key)
返回的是false,此时执行 trigger add operation…
。注意在 trigger
方法中,length
没有对应的 effect
,所以就没有执行相关的 effect
。
2、当传入 key
为 length
时,length
是自身属性,故 hasOwn(target, key)
返回 true
, 此时 value
是 3, 而 oldValue
即为 target[‘length’]
也是 3,故 value !== oldValue
不成立,不执行 trigger
方法
故只有当 hasOwn(target, key)
返回true或者 value !== oldValue
的时候才执行 trigger
。
总结
在分析源码之前我们先列举了用Proxy做代理实现数据响应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,并带着这些问题一步一步揭开Vue在数据响应系统处理这些问题的面纱,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Vue源码编写有许多巧妙的地方,比如利用 Reflect.get
返回值为 target
当前触发的第一层属性 key
值对应的 value
值,从而再来判断是否为Object来进行深度观测,并且观测的值存放在一个WeakMap
下,这样相比较递归Proxy,Vue的这种实现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响应的性能。
这两天就大致的阅读了这部分源码,有些细节地方还没去深入理解,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的地方请指出,大家一起学习交流。